close

【熱點】共享單車如何“健康成長”?

共享單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瞭很大的便利,解決瞭“最後一公裡”的交通接駁問題,甚至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但同時也陸續出現很多問題,如押金退款難、亂停亂放等。為瞭規范共享單車的發展,多個城市出臺“控車”政策,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提出瞭《關於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後共享單車的發展呈現什麼樣的變化?與共享經濟的關系是什麼?如何更好地促進共享單車行業健康發展?圍繞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瞭相關專傢。

進入平穩增長期

2017年12月17日,首份《共享單車行業發展指數報告》發佈。該報告顯示,2017年一至三季度我國共享單車發展指數分別達到207、351、374(數值越高代表發展越景氣),行業整體結束爆發式增長,步入平穩增長期。

談到2017年的共享單車行業,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台中家電行推薦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葉林認為2017年是行業調整整合的一年。一些小微共享單車企業慢慢退出市場,幾傢較大的共享單車公司逐漸占領市場,並走出國門。共享單車產業已經從粗放式的占領市場逐漸走向精細化管理。共享單車是中國獨創的公共服務模式,其走出國門可以說是“中國模式”公共服務的輸出。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顧大松表示,共享單車是一種市場自發形成的新業態。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各地政府多采取鼓勵或包容政策,給予共享單車創新和發展的空間,相關部門逐步搭建起鼓勵和規范共享單車的政策框架。但共享單車給交通管理和行業監管方面也帶來瞭一些新挑戰。

浙江工業大學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偉強用“多重邏輯悖論”來總結共享單車的機遇與挑戰。隨借隨還的共享單車,給人以出行方便,卻可能因隨意占道導致步行受阻;替代瞭部分步行,卻加大瞭混合交通的壓力;號稱“共享經濟的典范”且備受資本青睞,卻找不到盈利模式以至於部台中富士通冷氣分共享單車企業連連倒閉。其最大的邏輯悖論在於:要克服弊端就會導致優勢的喪失,比如,如果要“有序”,就必須“有樁”,但無論是有形的鎖止器還是無形的電子圍欄,都必將使其“靈活”的優勢淡化。

特殊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目前,有人認為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也有人認為共享單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顧大松表示,共享經濟包含兩種,一種是將閑置的資源整合利用起來;一種是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由相關企業提供產品給用戶高效利用,推動消費者從註重所有權向註重使用權轉變。前者是狹義的共享經濟,後者是廣義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可以算是廣義的共享經濟。

對於這一問題,吳偉強認為,共享單車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如果一定要說它是共享經濟,那也是具有特殊含義的共享經濟。隻要一個產品或者服務能供多人使用就是“共享經濟”,從這個角度來說,共享單車很典型。共享經濟的本意是分享,目的是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卻是制造新的過剩。

對此,葉林提出,由於單車是一種零排放、無污染的公共產品,所以即使共享單車增加再多,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壓力,但會對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美好生活,不成為城市的“牛皮癬”仍然是共享單車努力的方向。

采取包容審慎態度

受訪學者表示,當前,共享單車主要問題是騎行和停放。在騎行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城市規劃和道路建設;在停放方面,則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對於如何推進共享單車行業健康發展,葉林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協調分工,加強共享單車行業的全流程監管,更好地發揮監管作用,如出臺共享單車押金管理辦法、建立共享單車企業退出機制等;共享單車企業應更好地進行管理,通過技術性手段引導用戶規范停車,如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通過空間定位功能設定電子圍欄,在城市中劃分鼓勵停放、允許停放、限制停放和禁止停放四個區域等。共享單車的管理涉及錢、車、用戶。推進共享單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不能從設備上去固定它的停放,而應當從用戶管理著手,激勵用戶合理停車。

顧大松總結瞭共享單車近年來的發展,認為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對新業態采取包容審慎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創新業態出現。共享單車要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相結合,這樣才有助於共享管理。由於共享單車具有準公共屬性,其健康發展不僅需要企業承擔規范管理的主要責任、守住法律的底線,還要求相關部門積極參與並及時出臺投放或評價意見加以引導,社會組織或公眾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加強社會共治。

吳偉強表示,共享單車的出路在於真正回歸交通本質,去解決城市末端交通中的痛點。簡而言之,就是讓共享單車進入出行的最末端,比如社區、學校、單位、商店。為此,就必須將大規模集中投放共享單車的經營模式改為分散化、小型化、差異化的投放。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共享單車企業改變理念、思路、經營模式,嘗試與社區、學校、單位、商店等投放點形成“費用分擔,收益共享”的經營機制。“就政府而言,既然共享單車是交通工具,就應將其納入整個城市的出行模式中整體考慮其定位和數量,即要明確界定自行車出行的占比,而後才是怎麼發展、怎麼規范的問題。”吳偉強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台中家電批發商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李延寧


新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arrow
arrow

    swy068gc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